有些话听起来是夸奖,其实……

情感 作者:意林 2023-12-28 23:19:03


来源:Take It Eeeeeasy

刷到几条来自考研人的朋友圈,突然意识到,这场持续三天的考试在满大街的《Lonely Christmas》中悄然落幕了。尽管去时无声,由它而起的澎湃却不减半分。
有人这样形容:“考研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净了没,只能一遍遍地洗。而等到上了考场的那一刻,你会发现答案就藏在时间里。”

一路走来,相信你也听到过许多来自周围人的声音,其中不乏鼓励、夸奖或是打击。
虽然我们常说,俗话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但是,有些话听起来是“忠言”,其实可未必。

想象一下,当你在教室埋头苦学时,有人凑上来说:“你都这么厉害了还学习啊,你随便考考都能年级第一。”你的第一反应是窃喜吗?

所谓的夸奖乍一听无关痛痒,还让人有些小骄傲,但其实,夸奖的语气有异样,且次数一多,相信再“钝感”的你也不难听出个中差异。

这些别有用心的话如同一颗苦涩的药片,被厚厚的甜言蜜语包裹,然后像发射导弹一样朝你我精准开炮。
当时也许并没有察觉,等到后知后觉时才懊悔怎么没听出别人的“话里有话”。

#1


那么,真正发自内心的夸奖和看似夸奖实则“捧杀”的言论,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夸奖是个体对人或事物的发自内心的赞美,一般通过言语或行动表达出来。夸奖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夸奖者出于欣赏的态度,而被夸奖者也能感受到被认可的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赫洛克(Elizabeth  Hurlock)曾在1925年做过一个实验:把106名小学生分成能力相当的四组,在他们完成任务后,分别施加受表扬、受训斥、受忽视和什么都不做的四种变量。
试验结果表明,表现最好并且持续进步的是受表扬的一组,而结果最糟糕的是什么都不做的那一组。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夸奖,需要从外部获取认可,来肯定自我的价值。

而捧杀一词,最先出自东汉文人应劭的《风俗通》:“长吏马肥,观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驱驰不已,至于死。”
骑马者对围观人的起哄和夸奖感到十分欣喜,不断让马匹奔跑,最后导致马的死亡。
这个直观的例子告诉我们,捧杀虽然也是夸奖,但却是一种过分的、超出限度的夸奖。


夸奖和捧杀最大的区别,便在于目的和尺度的不同。
前者是在合理范围内的夸奖,为了表达敬佩和喜爱之情;
后者则是超出了别人的真实水平,想让被夸奖者骄傲自满,失去对自我的认知。

夸奖一旦超出尺度,就很容易让被夸奖者迷失自我。
试想一下,如果你成绩平平,却不断有人向你输出“你太厉害了”的错误观点,长此以往,很难不影响你对自己成绩的正确认知。

#2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奇怪:捧杀是如何让人沦陷的?
其实背后的心理因素无非是八个字——认知出错,“野心”超标。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指的是一个人通过个人经验、自我反省和他人反馈建立的对自身的体验。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我是一个i/e人,我有着内向/外向的性格,我喜欢/不喜欢什么等等。

他人的夸奖是一种正向的肯定,当你收获夸奖时,也许会激发起继续努力的欲望。
然而被捧杀时,这种夸奖将会远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导致自我的认知偏离正常轨道,给大脑发射一种“我很厉害,我一定能成功”的错误信号,
最终能力配不上野心,128G的大脑却要塞下1TB的知识,说多了都是泪...

更令人无奈的是,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是“以爱为名”的捧杀,比如来自父母的过度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多数中国家长的美好心愿,但很多夸奖、鼓励的话语对我们来说,却未必是一种激励。
也许是挑灯夜战时,妈妈送来一碗热鸡汤:“这么努力学习,妈妈相信你下次一定可以考得很好!”
热乎乎、香喷喷的鸡汤里,藏着不敢言说的压力和生怕辜负父母期望的焦虑。

但是要知道,父母的本意其实只是用最好最积极的话来鼓舞我们,而并无他意。

#3


不过,我们虽然无法强行将捧杀者闭麦,但也并非毫无办法。

01 人贵有自知之明




首先,人理应了解自己,然而清楚地了解自己这件事远比刷过一百道数学题难上百倍。

就像上面提到的自我概念理论,如果对自己的认知不清晰,可能会演变成“自欺欺人”,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因为害怕暴露缺点、损坏别人心目中的好形象,而不敢去认清自己。
但是,凝视深渊的前提是正视深渊,要知道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构成的你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不必害怕“看清自己”。

02 专注自我,过滤外界声音



人的大脑就像一个信号接收器,每天都在接收不同人释放的各种讯息和声音。
一笑而过的八卦,茶余饭后的家常,这些正面或负面的声音,其实都在不知不觉间影响人的情绪。

《韩非子》中提到:“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则两不成。”
诚然,我们无法既要又要,人脑每天处理的信息是定量的,外部的评价就像碎片的信息,一旦超过负荷,就会挤占其他东西的空间。

尽管我们需要一定的夸奖来提供情绪价值,但并非时时刻刻都需要。
更多时候,静下心沉淀自己,过滤掉他人不恰当的赞美,比一味接受各方夸奖来得更加有效。

03 拒绝自投“捧杀”罗网



最后,我们要意识到捧杀其实是一个双向的行为。
如果只有一方在进行捧杀,另一方却能时刻保持清醒,不被糖衣炮弹所攻陷,那捧杀便起不到任何影响。
因此,找准自我定位,保持头脑清醒,以笔为剑、以知识做武装,才是对捧杀真正有力的回击。

END 

不想错过我们的老铁
请动动你们的小手指点亮星标☆吧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