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孕检是女儿,引产后发现是儿子,三胎宝爸报警了…

情感 作者:今日女报 2021-08-12 18:19:25

本文经爸妈研究所授权转载(ID:mama_cn)



你永远不知道,为人父母到底能有多残忍,而狠心的缘由,却没有苦衷,只关乎性别


前不久,贵阳的陈先生四处打听哪里可以看出孕期胎儿性别,后来经人介绍,花了几千块做鉴定。


当得知肚子里的孩子是女孩,夫妻俩二话没说,直接去医院做了引产,急得好像家里有皇位要继承。


可没想到的是,引产后却发现,那个被嫌弃的孩子竟是他们心心念念的“男丁”。



随后陈先生又是报警,又是联系电视台,说什么也要讨一个说法。


“我们老百姓也不知道做性别鉴定犯法。”

“鉴定是女孩结果是男孩。”

“我儿子被你害死了,我要举报。”


明明是对亲生骨肉痛下杀手的始作俑者,却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受害者;


他怨鉴定机构害死了孩子,却用一句“不知道”将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可从得知鉴定结果到做引产,他都没有对“女儿”这条鲜活的生命,产生哪怕一丝一毫的怜惜与不忍,直至悲剧发生,也没有半分愧疚。


害死孩子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个无比“悲痛”的父亲。


有人说他活该,也有人说这是报应,可最令人心疼的还是那个再也无法啼哭的孩子,只因为被断定为女孩,就被判了死刑。


鉴定机构错在非法,而父母却错在为一个破旧观念动了杀心。


殊不知,影响孩子一生的,并不在于性别,而在于父母的一念之间。






一场延续千年至今的偏见
是无数悲剧的根源

去年,现实版樊胜美的故事刷爆全网,10亿网友愤怒,几十万网友为她鸣不平,只因为,她的遭遇远比樊胜美惨上10000倍。

24岁的小蒋在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任职,工作能力强,每个月工资一万多,公司还打算提拔她。

生活一片向好,她却两次自杀未遂,最后在钱塘江边散心时,不幸被涨潮的江水卷走。

人们痛心的同时,更不理解,为什么要想不开啊?

在她的微博里,人们找到了答案。

明明收入不低,小蒋却只能使用妈妈早已淘汰的iphone6;

给自己买双鞋都再三犹豫的她,却被父母要求给上大学的弟弟买买买;

父亲连女儿的电话号码都没有,却不断向女儿要钱,一开口就上万……


更令人愤怒的是,小蒋出事后,父母没有哪怕一丝难过,而是多次联系公司暗示赔钱,甚至还无耻地希望同事能够捐款。

公司本着人道主义给了6万块抚恤金,可父母却要求公司再补35万,理由令人瞠目结舌:

你得加钱,我要给儿子买房付首付!

在协商现场,妈妈化着精致的全妆,爸爸脸上不见一丝悲戚。


女儿在世是摇钱树,死后也要给弟弟留下一套房,这对父母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人们愤怒,是心痛小蒋身为女性被父母当作工具人,更是气愤父母在索赔过程中对女儿生命的轻视。


“养儿能防老”、“女孩就是赔钱货”,这种延续了千年的偏见,甚至让一些人觉得,抛弃命贱的女儿,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在这届奥运会赛场上,我们就看到了三名华裔选手的身影,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是出生于中国、后被外国父母收养的弃婴。

21岁的加拿大游泳选手玛姬·麦克尼尔,出生于江西九江,却被亲生父母遗弃;


15岁体操选手卡拉·艾克,同样在江西九江被遗弃,1岁时被美国养父母收养;


同样来自美国的16岁体操选手摩根·赫德,也是一名弃婴,两岁时被收养。


仅仅一届奥运会,就出现了3名中国弃婴,被遗弃的女童基数到底有多大,才能出现如此高的概率?

退一万步,即便父母没有扼杀、遗弃女儿,也可能因为重男轻女而轻视、贬低女性。

在这种环境下,女孩即使被“恩赐”长大,观念也会被腐蚀,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

甚至,为下一代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前阵子,一则女高中生为父母代孕的帖子惊掉了所有人的下巴。


父亲精子+母亲卵子+女孩子宫=弟弟。

多么匪夷所思啊!

可女孩却没有一丝不满,从头到尾心甘情愿:

父母已经年纪太大不能生育,我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令人窒息的不只是事件的狗血,更是女孩的坦然。她像奴隶般接受了一切不公的安排,甚至自愿被压迫,成为一个完美的奉献者。

从那一刻开始,她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只是一个注定会被榨干全部价值的傀儡。

更无力的是,每一个被洗脑而甘愿奉献的女孩,都会成为“重男轻女”的拥护者,在一代代的繁衍下,继续悲剧的循环。



男女之间天生有差别,没高低

重男轻女不好,那重女轻男一定好?

当然不是。可现在许多家庭,虽然扭转了原有的“重男轻女”的偏见,却进入了另一种“重女轻男”的偏见之中。

曾刷到过这样一则视频,盘点了产房外被告知二胎是儿子的父亲表现。

有的爸爸不敢相信,一再确认;
有的爸爸听到是男孩,整个人如雷击一般瘫倒在椅子上;
有的爸爸只是看了一眼,就紧锁眉头,走开叹了口气……


网友们笑着说只有女儿才是小棉袄,也有人调侃这些父亲“重女轻男”。

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不可谓是进步,因为本质上也还是一种对性别的偏见。

我们必须厘清一个概念:性别的差异真实存在,却没有高低好坏之分。

很多男孩和女孩性格上的不同,也都存在科学的解释。

男孩物品摆放混乱,女孩则能排列整齐:这是因为女孩大脑中负责自控能力和计划性的大脑额叶比男孩更加活跃;

男孩粗线条,女孩更敏感细心:这是因为女孩的胼胝体体积大,且大脑神经连接比男孩更多,才能注意到男孩注意不到的细节;

男孩好动,女孩喜静:这是因为男孩的肌肉量比女孩多30%,身体需要的运动量本身就大,且男孩体内的睾丸激素更决定了男孩好动的特点。

除此之外,关于男女智商的高低分别,更是无稽之谈。

很多人认为说明男孩比女孩聪明,只是发育晚,甚至用成长过程中的学习成绩佐证。

实际上,这完全经不起科学推敲。

心理学家理查德·林恩从1994年开始跟踪一批孩子的智力成长,来探索男孩和女孩之间的智力差异。

经过一系列跟踪研究,他发现11岁之前,女孩智商平均只比男孩高1分左右,16岁之后,男孩的智商平均比女孩高1.8分左右。

虽然存在分差,但是相对于90-110的正常分值,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况且,在不同的阶段,男孩和女孩的发育重点不同,也有着千人千面的特殊性。

据脑科学家研究,每个人的大脑也分性别,也就是说,即便身为女孩,也可能拥有一个更偏男性思维的大脑,男孩的脑海里,同样也可能住着一个女孩。

说到底,男孩和女孩各有长处,没有一个孩子可以单纯用性别来判定品性和好坏。

父母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偏见,而不是基于孩子的性别而建立的期望。



很高兴越来越多的Ta
打破了男女性别之间的界限

男女之间的固有印象,从小就存在:

男孩喜欢蓝色,女孩喜欢粉色;
男孩玩卡车,女孩玩芭比娃娃;
男孩应该健壮,女孩应该瘦弱......

太多刻板印象,总是在有形无形之中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

无数女孩拼尽全力节食、吸脂,甚至不惜选择伤身的催吐法,只为了白幼瘦的刻板审美,可今年的奥运会赛场上,女运动员彻底打破了这种偏见:

举重运动员李雯雯,没有瘦弱的身体,却有一颗最可爱的心;


游泳运动员张雨霏,胳膊上是强劲的肌肉,脸上是最甜美的微笑;


体操运动员刘鑫,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感,却让人感受到了不一般的魅力。


从前,我们夸赞女性会说,她像男人一样厉害,可今天,我们只会称赞她,无关性别,只关乎她自己

所幸,越来越多和女运动员们一样的后起之秀,在以Ta们的行动,打破社会的这一份“偏见”,告诉大家:性别从来不是一种界限。

一提到女司机,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跟上一句“马路杀手”,更别提开大卡车的女司机了。

她们干着和男司机同等辛苦的工作,即便月经期、哺乳期,也绝不会耽误工作,但由于工作性质,据统计,100个卡车司机里,最多只有4位女司机,。

张琳就是其中一员,158的小个子,站直了也只有卡车的一个轮子高,却能一个人掌控这个庞然大物,开夜车、跑运输,一连十几个小时也不在话下。


与普通姑娘纤细的手不同,才25岁的她手极其粗大,手掌边缘和指腹上有一层厚厚的老茧,这是长期握住方向盘留下的痕迹,也是她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闯荡的证明。

开车的辛苦不算什么,让人憋屈的是异样的眼光。

人们都以为开卡车的工作不适合女性,是因为女性自身条件有限,更不能吃苦,所以就连用工单位也总是戴着有色眼镜,不愿招,不愿用。

但张琳偏不服,硬生生顶住了所有压力,咽下了所有的苦,立志要在这一行闯出一片天。

她坚持的不只是驾驶大卡车的快感,更是这份证明自己的快乐。


如果说女人可以做传统意义上男人的职业,那么男性同样可以从事女性偏多的职业。

90后大男孩郝乃强,就偏偏喜欢“女人玩弄的丝线”,闷头研究千百年来几乎绝迹的织中之圣——缂丝。


从落经线、牵经线,到修剪毛头的16道工序,细致的工作却衬出了他极致的细心。

现在,坚持匠心制作的他,有无数媒体争相采访,每一个作品都被名家抢着收藏。

谁说男孩不能弄针线,谁说男孩不能静下心,郝乃强就是最好的答案。


前几天,一篇文章下的留言让小编印象深刻,也让我不禁想知道:在我们“固有印象”中的英雄行业中,难道真的没有女性的身影吗?


大错特错!拿消防员举例,广州消防大队长利妮就是一名女性。

与大家想象中不同,她并没有因为身为女性而受到优待,一样需要出警,一样在火光中穿梭,一样被严格要求。

入行15年来,她从未掉队,在训练中动作甚至比男队友更标准。


同样地,在我们心里本该“柔情似水”的行业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男性证明,他们可以做得很好,甚至更好。

人们眼中,护士只有女性,可男护士打破了这个固有印象,他们既能够悉心照顾每一位患者,也有着女护士所不具备的体力优势,是医院的宝贝。


可是男护士所面临的困难与女卡车司机也相差无几,工作辛苦不说,周围人也常常带有偏见。

曾有一个男护士谈到,当初高考选择报护理专业时,父母也是反对的。

然而,从反对无效,到放下偏见,到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都只因为看到了孩子追逐成就时所得到的满足

不仅是男护士,在无数的孩子在打破社会的刻板印象背后,都少不了家庭观念的改变和家人的支持。

正因为有越来越多愿意放下偏见的父母,有越来越多愿意无条件支持孩子的父母,我们才能看到越来越多绽放异彩的人生。




虽然如今的社会,有关性别的观念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但针对性别的固有印象太多,甚至已经镌刻在了人们的骨髓里,总是无意识地表露出来。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扭转他人的观念,但起码能从自身做起。

放下偏见,丢下对性别的先入为主,客观地看看孩子。

当没有了限制与偏见,ta们更能找到想要追逐的天地,而这可以远远地超乎我们的想象。

孩子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
“我之所以是我,是因为我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因为我的性别。”

愿所有父母都能抛开性别偏见,陪伴孩子走向只属于Ta,独一无二的绚烂人生。


作者:陈千朵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研究1-6岁家庭教育新知识,是妈妈的教育笔记,是爸爸的带娃攻略,是孩子的成长能量站。转载请联系爸妈研究所。



  小编 · 美伢  

THANKS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