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鹤,药香萦绕的千年古镇

养生 作者:医馆界 2022-08-22 18:21:00
中 医 馆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 来源 | 《山海经》


说起国医、国药,人们脑海里就会跳出一个“老中医”的形象和许多名字稀奇古怪的中药材。但在西药传入以前,中药是当之无愧的国药。在提倡全民养生的当下,国药更是作为养生秘方,走入了寻常百姓身边,一些老字号生产的膏方丸药,更是时下深受追捧的“抢手货”。


说起国药老字号,很多人都知道“北有同仁堂,南有胡庆余堂”,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同仁堂的创始人是浙江宁波慈溪鸣鹤人。而在胡庆余堂之前,与同仁堂齐名的种德堂也是鸣鹤人开办的。



鸣鹤,是偏居慈溪市观海卫镇南部的古镇,地方很小,但数百年来国药经营人才济济,业界有“国药人才集浙江,浙江有慈溪,慈溪首推鸣鹤乡”一说。即便当下,依然国医馆、药材馆林立。


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何以会有如此众多的国药人才和馆店呢?这或许要从它的源头说起。




 

很早以前,慈溪药商就与金华兰溪、徽州绩溪药商并称“三溪药帮”,称雄江南药材市场数百年之久。民谚有云:“徽州人识宝,兰溪人识草,慈溪人识宝又识草。”明清时期至民国初年,慈溪人经营中医药材和药铺的事迹闻名当世,这些人中尤以鸣鹤人为最



鸣鹤,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旧称“鸣鹤乡”,1950年改制为“鸣鹤镇”,2001年起成为观海卫镇的一部分。鸣鹤的药乡、药镇之名始于何时,现已不可考。只知道此间采集、种植、经营国药的传统古已有之,是如今众多百年国药老字号的发源地。


鸣鹤的存在跟少林寺有点相像,“天下武功出少林”,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少林寺,而是那些在外开宗立派的人大多与少林寺脱不开关系。鸣鹤之于国药业便是如此。


那么,鸣鹤何以有此地位呢?


从明朝开始,慈溪已然成为国内品质最佳、面积最大的麦冬种植基地。此间所种的麦冬是全国公认的“道地药材”,药农从栽下种子到收获需要耗费3至4年时间,加工则需经过“三晒三闷”。


药材佳,做工细,使得每年麦冬丰收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药材商人早早地在渡口排成了长龙,一个个蹙着眉头,生怕抢不到现货。



麦冬等中药材的大面积种植,为鸣鹤药业的繁荣提供了支撑,吃苦耐劳、善于经营的“药商”自然不可能错过这阵“东风”。


早在唐宋时期,鸣鹤及周边乡镇贩药之风盛行,《慈溪县志》里曾有记载:“县人以贩药为大宗,川湖等省无不至。”这期间,很多人都靠着中药材贸易发了家,连北宋龙图阁学士舒亶也不禁发出了“药肆万金饶”的惊叹。


明朝初年,“算术导引方药之说,靡不旁习”的丁鹤年与“天文地理医卜佛老之书,靡不精究”的戴良偶然在鸣鹤相遇,聊到国医、养生的话题,两个人相见恨晚,引为知己,通宵对谈而不知倦。除了在鸣鹤等地传扬医道,推许医家仁心,后来丁鹤年北上进京时,将当地的赤脚医生乐良才也带了去,乐氏的发迹之路由此而始。



从明朝中叶到民国初期,鸣鹤涌现了大量的国药业巨擘和人才。且不说杭州六大国药铺的经理都是鸣鹤人,就连北、上、广许多大药店的柜台前也弥漫着鸣鹤的乡音。到清末民初,鸣鹤已执中国药业之牛耳。





岁月遥隔,要问第一个做中药生意的鸣鹤人是谁,谁也答不上来,但是说到鸣鹤国药业的“北进”,乐良才无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明朝嘉靖年间(一说永乐年间),乐良才带着一个串铃、一个药箱从扬州取道京杭运河,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涯”。当时,乐良才的身份是一名铃医。铃医没有固定的治病之所,也叫“游方郎中”或“游医”,他们行医之时,身负药箱、手摇串铃,在街巷里穿行,为人巡诊问药、除灾治病。



有道是:“一招鲜,吃遍天。”彼时的乐良才,凭借着一纸祖传秘方和自己的吃苦精神,已经在宁波、扬州等地闯出了不小的名堂。但他并未知足,还想去大城市里闯一闯。结果这一闯,拉开了慈溪国药业向外发展的序幕。


到了京城之后,乐良才施展“望闻问切”的本事和手中的独家秘技,在“居大不易”的帝都没有饿着也没有冻着,慢慢地扎下根来。明朝中叶,民族资本主义萌芽,人们的衣食住行大幅改善,以国家垄断经营为主体的官药局体制已跟不上京城百姓的消费需求,逐渐瓦解,民营药业得到发展并不断壮大。嗅觉敏锐的乐良才觉得这是自己的机会,暗暗谋划起了将来。经过乐家几代人的努力,终得改变门庭,摆脱了游方铃医的身份。


 

有了乐氏一族的成功示范,明清两代,鸣鹤有许多走方郎中和药材商人到京城发展国药业,很快又由京城席卷至全国。


康熙九年(1670年),鸣鹤人叶心培在温州开设叶同仁堂,经营中药配方,制售丸散膏丹,一跃成为浙南地区第一药铺;光绪四年(1878年),鸣鹤人韩梅轩因敬慕汉代韩康卖药“讲究质量、口不二价”,在湖州创设慕韩斋,以特制的饮片和丸散闻名业界,年营业额为同行之首……这些药铺和事件无不烙刻着鸣鹤人的印记。


20世纪30年代,鸣鹤拢共千余户居民,从事国药营生的竟达八成以上,占比之重,数量之多,令人咋舌,无怪乎时人会说“凡有药铺处,皆有鸣鹤人”。





相信每一个看过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的人,对“南慕容,北乔峰”的称呼必不陌生。慕容,为燕国王室后裔,世居江南姑苏,有家传绝学斗转星移,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乔峰,为北方丐帮之主,降龙十八掌、打狗棍法天下无敌。“中原英杰,首推此二人。”因二人名气和武功相当,是以并称。


 

而在国药行业里,亦曾出现过公认的两大传奇———北京同仁堂与杭州叶种德堂,它们就是清代国药业的“北乔峰”与“南慕容”。北京同仁堂有“天下第一药铺”之 称,它的创始人是乐良才的重孙乐显扬。


乐显扬年少时曾经跟随当铃医的祖父和父亲一起,采药、买药、研制膏方,积累了不少的实践经验。他是一个有志气的人,并不满足于做一名游医。就像拿破仑说的,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乐显扬心里,不想坐堂问诊的郎中也不是好郎中。



由于医术精、用药灵,乐显扬年纪轻轻,便已名声在外。后经人举荐,到太医院担任执掌出纳文书的吏目,吃起了“皇粮”。事实上,所谓的太医院吏目,不过是一个从九品的芝麻小官,根本没什么实权,唯一的好处就是有机会博览皇家收集的大量宫廷秘方、古方、民间验方及祖传秘方,这在别处是很难获得的。所以,乐显扬很知足。如果不是后面发生了一件令其深感愤慨的事情,也许他会老死在太医院。


那一年,北京城郊发生水患,朝廷拨发的赈灾款经过大小官吏的层层盘剥,到灾民手上时已经十不存一,老百姓啼饥号寒,饿殍遍野。皇帝听说后,龙颜大怒,要求彻查贪腐。乐显扬从同僚口中听到此事,结合往日所见的种种,深知克扣盘剥现象并非个例,想着想着,不由得悲从中来。寻思良久,他决意辞官做良医,悬壶济世,以助时人。


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集官家典籍和家学渊源,于西打磨厂创立药室,室名“同仁”,概取“同行仁义”之意。除了坐堂问诊,他还发挥所长,制作了大量的丸、散、膏、丹。乐显扬经营药室有一原则:“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由于经营诚信,童叟无欺,加上所制之药工艺精湛、疗效显著,雍正元年(1723年),同仁堂获得了向清宫御药房供药特权。



此后,同仁堂被钦定为“御药供奉”的时间长达188年,每年可以预领官银交办官用药材不说,其品牌还得到官方保护,羡煞业界同仁。


后来,同仁堂虽曾经历兴废,但始终未摒弃“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使同仁堂金字招牌得以保全。电视剧《大清药王》讲述的就是乐家后人振兴家业的故事。叶种德堂的成立要晚于同仁堂,其创始人叶谱山算是乐显扬的同乡,创设药堂的轨迹也与之相似。



嘉庆十三年(1808年),叶谱山自刑部离职以后,来到山水秀丽的杭州,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他是一个热心肠的人,看到左邻右舍磕了碰了身体不舒服了又舍不得花钱找医生看病,精通医理的他悬牌行医,自己选料配药,为大家排忧解难。


显然,叶谱山看病,不只为挣钱,否则他也不会隔三岔五地为那些穷得叮当响的平民进行义诊,还给他们免费赠药了。叶谱山也由此得了个“叶善人”的绰号。


放眼当时的杭州城,找不到一家规模较大、设备完全的国药号,叶谱山觑准时机,在望仙桥购地建屋,造起了叶种德堂国药号,堂名取自苏轼《种德亭》诗,意在宣扬善行善念。



种德堂创造性地采用了前店后场的布局,将售药与制药集于一处,并聘请经验丰富、熟悉货源又能辨识药材的经理于每年冬春两季前往上海、宁波等地采购药材。由于药效显著,声誉远达浙、赣、皖、 闽、粤诸省,来访者络绎不绝,各种秘制药酒更是卖到脱销。


在过去的数百年间,无数的鸣鹤乡民走南闯北从事国药贸易,创办著名老字号药店超过150家,从而为鸣鹤赢得了“国药首镇”的美誉


鸣鹤不断向外输送国药人才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那些在外经营国药发家的鸣鹤人纷纷在故乡造楼造屋造学校,一方面是为了荣耀乡里,另一方面也有乌鸦反哺之意。现今遗存的小五房、药材馆、国医馆等国药业古建筑群,便是这一类的遗迹。



而今,当人们走进鸣鹤,从国医馆路过时,犹能闻到浓浓药香,这给人一种恍然如梦的感觉,仿佛数百年的古镇依然续写着传奇。



I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鸣鹤,药香萦绕的千年古镇》,(刊登于《山海经》2019 年9月号),由山海经杂志公众号整理”,作者/叶 源,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编辑|桔梗    视觉|花椒

-更多阅读-



商务联系-
青黛|13418986412(微信同号)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