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1分,因为这部电影说出了整个时代的心声

八卦 作者:虹膜 2023-01-15 23:42:50


头大脑仁小


2022年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异常难忘的一年。疫情到了这一年,形形色色的事件发展到了顶峰和节点,需要我们正视现实与考验。
对于很多的经营者来说,恐怕更是如此吧。很长一段时间走在大街上,看到不少平时生意红火的店铺,忽然就杳无踪迹,那种空荡荡突然就有些令人辛酸。
世界杯期间,小区外的酒吧装点一新,挂满了各国彩旗,准备让球迷和食客热闹一把,可架不住又一波疫情来了,只能无奈门锁紧闭。
看吴晓波2022年跨年演讲,他讲到一个朋友去广东调研,看到空空荡荡的工厂里只有老板一个人。他一个人等着订单,给每个工人每天发30元,等到订单来了,再挨个发信息让他们回来。「一个人孤独地在生产线边上等待订单,是千千万万中国企业家的2022年。」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里也有着空空荡荡的工厂车间,有着一个为了给企业续命,接下一个极为苛刻的订单,从此像是走上亡命之途的民营企业老板。它就是张唯导演八年前的作品《打工老板》。

电影的题材很难得,它坐标落在深圳,携取中国大工业中的一叶扁舟——一家玩具代工工厂民营企业。
故事的背景是2010年全球金融风暴之后,中国广东的数千家玩具加工企业纷纷告急。
与当下虽然时隔多年,但也可以让人联想到前段时间,面对疫情的肆虐,企业严酷的生存状态。
说它题材少见,因为它并非类似很多创业题材的电影,聚焦创业者在一波三折中崛起,然后铸就一部部大时代里的成功学爽文。
它是以一种客观和冷峻的社会学视角,手术刀式的手法,剖析在国内外的大形势之下,社会大环境与工厂小环境中,人的理性与疯狂之下,展开的一场关乎人与企业生死存亡的博弈。
电影的片名「打工老板」,就很有意思。
在我们的惯常话语中,工人才是打工者,和老板之间是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对立。
在媒介话语中,也经常营造出关于血汗工厂里的黑心老板与打工者之间的冲突,而这种激化的矛盾冲突常常血泪斑斑、分外夺人眼球。
而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试图以一种更全方位的关照、多元的视角,来打破这种固有成见及二元对立。
导演张唯
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
先岔开一笔,说说曾经的一部中国影史经典,叫《林家铺子》(1959)。主人公林老板在经营方面绝对是实打实的人才,但尽管长袖善舞,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中国,各方钳制着,他仍然宿命般地难逃悲剧的命运。
无独有偶,这部豆瓣8.1高分的《打工老板》里,主角也是一位「林老板」。称之为「打工老板」,我想也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他也是由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者,一路奋斗、创业,然后积累起他的财富的。
另一方面,也是影片中更重要的,是它将目光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层面,试图揭示「工人为老板打工,老板为世界打工」的现实真相。
如果把林老板的企业比作一枚小船,那么它漂浮于全球化的巨浪之中,而东西方掀起的浪潮是不对等的,竞争也是极不对等的。
金融风暴的重创,人口红利慢慢吃尽,支撑起「中国制造」半壁江山的中国民营企业,已有大批阵亡。
作为幸存者,林老板已经算是经营有方,它的企业也已经是佼佼者。但接下来的路,却更难走。

美国维艾乐集团一个亿的玩具代工订单,利润极其微薄,仅有几百万,且没有定金。此外,美元贬值,国际油价上涨,原材料成本水涨船高。
而林老板是注重产品质量的人,不愿以劣质的材料以次充好。他们所生产的成品玩具,成本5元,在国外却能卖到400元一个。利润微薄,刨去给工人的5分钱,林老板自己能拿到的,满打满算也就是5分钱。
如果说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那么贪婪的跨国资本也大大地攫取着这个本土小企业的剩余价值。这么看来,林老板可不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打工者?
电影将主要的视角集中在林老板身上,刻画出了这位民营企业家多面化的形象。

他有着野心、理想和使命感,正因为苦于这种中美企业不平等的地位,想创立自己的独立品牌,由「中国制造」真正走向「中国创造」。
他完全可以在最艰难时卖掉工厂,全身而退,像其他同行一样,转战越南、缅甸等劳动力更廉价的地区,开启另一条赚钱路线。
但他有自己的坚守。
他对产品质量也是严格把关。当工厂流水线上丢了一根针头,林老板大发雷霆,他深谙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粗心失误,带来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对犯错的年轻女工疾言厉色,毫不留情进行重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他在处理工人烧车事件时选择了宽恕,因为那是老员工的孩子,可以看出他也有浓浓的人情味。

但他也是个赌徒、冒险家,政府的劳动监管、媒体的风波、工人的罢工、法律的指控,再加上甲方的不断催单……在极艰难的形势中竭力斡旋,如同一番刀尖行走。
他做事极有手腕。对工人可以说软硬兼施,让工人们无节制加班加点,甚至用暗地里调快生产线的方式,去追赶订单制定的紧张时限。
电影也不避讳展现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之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层层搞下来,工人的境遇也是堪忧。车间里的生产环境,存在着极大隐忧,有害气体排放,通风换气设备老旧,但林老板却苦于现金流的断裂,根本无暇去改换设备。
老板发不出工资,工人们遭遇欠薪,出了事也没有特别好的医疗保障。在工厂流水线作业的工人,自身也成为流水线的一环,被现代化的工业体制所异化。
电影以多元视角、现实化的笔触、凌厉的影像客观呈现了这一切。开头,是熊熊燃烧的火光,工人烧毁了林老板的车。一切愈演愈烈,那把开头烧起的火,酿成熊熊不可当之势。而火光之后,平静而幻灭。

和他的另外一位企业家朋友一样,林老板最后爬上顶楼,面对绝境,那一刻也有纵身一跳的念头。
而工人们也失去了谋生的岗位,只能再一次漂泊流离、背走他乡。

可以说,《打工老板》彰显导演的社会关怀和问题意识,揭示了很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对照如今的现实,仍给人留下了很多的反思与回味的空间。
电影中,借着林老板和潜入企业的调查记者的冲突性对话,提醒不论是个人还是媒体,看问题不要那么片面。
女记者是勇敢、敬业、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但她在深入企业进行调查、报道时,也难免带着先入之见,她的调查,很大程度上只为论证她预设的结论。
可现实扑面而来。现实低下潜在的规则控制着每一个人,促使所有一切走向失控疯狂。

《打工老板》条分缕析地把各方面的因素摆出来,让人看到,工人有工人的可怜,老板也身不由己,并非一味趋利的世故精明。
放诸现实,疫情几年,无良商家固然也不少,但很多有情怀、有温度的商家也不容抹杀。我们可以看到,有的药店每天给人送布洛芬,有的企业家在极严苛的环境中坚守,努力做到不裁掉一个员工。
工人有《劳动法》等保护,而为世界打工的老板,从某个层面看,却少有相关保障,他们背负的实在也很多,并且很少有人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替他们发声。
老板们的精神压力是巨大的。有媒体报道,疫情之后一个显著的现象是,深圳唯一的一家三级甲等的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康宁医院」里,多出了许多中小企业主的身影。
大大小小的企业主、创业者普遍处于焦虑状态。他们不仅有自己赚钱的压力,还负担着很多家庭的生计。

所以,吴晓波说,「2023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就是不能再折腾我们企业家了,把他们折腾坏了,那就真没人折腾经济了。我们不能让这样的抱薪者冻毙于风雪之中。」
很多事情像是已然过去,但实际又在一次次地重演,且余波未平。
张唯这部《打工老板》这部影片提醒我们,多一点对现实本身的关照,多一点同理心。希望在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我们的社会少些对抗,少些敌意,多一份清醒,也多一份温暖和奋进。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9.1分!或者任何标准,它都是去年最佳港片
终于有一档民谣综艺,能和我们产生灵魂共振
何平的去世,对中国电影意味着什么?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