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 打败命运的唯一办法,是对它不在乎

八卦 作者:伊姐看电影 2021-09-24 14:08:58

了解伊姐本人最新动态、参与线下活动
加伊姐微信:eemoviekf04(不闲聊)


 ♪  你如此特别,我又怎会失望  ♫

   每天上午9:30,伊姐在这等你  

文 | 伊姐(周桂伊)杉姐



1998年,贾樟柯带着他的处女作《小武》在柏林电影节首映。

 

2020年,柏林电影节70大寿,贾樟柯带着他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亮相柏林电影节特别展映环节。


 

而最近几天,我的朋友圈里也刮起了一阵科长的“蓝色海水风暴”——《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国内上映了。

 

因为是纪录片,所以排片并不多,但影迷热情不减,很多城市的点映场加了一场又一场。


 

我看完之后的第一个感受是:这是一部野心很大的电影,它以口述的方式探讨了政治、时代、故乡、家庭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它站在乡村回望,试图从作家们碎片化的记忆中拼凑出新中国成立后70余年的历史变革,探讨城市文明与乡土文化的此消彼长,种种暧昧。

 

 

2019年5月,几十位作家来到山西汾阳的一个小村庄,他们在这里谈论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现实。


贾樟柯捕捉到这些文人谈话的重要意义,于是以此为序,用18个章节,呈现了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四位作家马烽(已故,由其女儿回忆)、贾平凹、余华、梁鸿在乡村的创作经历。


马烽被称为中国农村历史的风雨表,他以质朴的语言书写了那个时代农村工作的成就与问题、农民的思想与生活,代表作《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
 
贾平凹被称为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鬼才”,他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代表作《浮躁》《高老庄》《秦腔》。
 
余华是新时期先锋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小说以对人性尖锐而冷酷的审视引人注目,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活着》。
 
梁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农村城市化”与新世纪乡土文学的研究者,代表作《中国在梁庄》。 


电影就从贾樟柯的故乡贾家庄开始,这里是作家马烽常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马烽出生于山西省孝义,常年在农村工作。由于他已离世,他的故事通过马烽女儿以及宋树勋、武士雄等贾家庄的普通老人们讲述。那时候的人们没有食物,只能吃草,甚至连自来水都喝不上......


但他们是第一批尝试自由恋爱的人。


(马烽之女)


贾平凹出生在陕西省商洛,他主要讲述了父亲在文革期间被打倒,自己也因此受牵连,认为人生从此无望,后来在下乡过程中罹患肝炎的经历。

 

回忆起乡村,他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快乐都在这个时候,那时候的贾平凹很年轻,什么都想写,但两年过去了,他依然没有动笔。


 

最后,他决定要找一个方向,于是,回到老家,每天和朋友骑单车到处逛,感到痛快、自由,但因为一次生病,他在农村的小诊所用了不干净的注射器(那时的注射器不是一次性的,用完就拿热水煮一下),感染了乙肝,15年后才治好。


 

但也是那时,贾平凹以父老乡亲为原型,创作出了一批鲜活的农民主角,贾平凹一生引以为傲的成就,是从痛苦里长出来的。

梁鸿出生在河南邓州,她的文学创作与家乡和家庭有密切关联。影片中,梁鸿提起母亲,几次哽咽,不能自持。



梁鸿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生病了,不能说话,不能动,几乎就是植物人。

 

但她对孩子的爱从来都没有因为病痛消减,孩子们每次跟妈妈说“我去上学了”“我放学了”母亲都会哭,这是她爱的回应。


 

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娶了后母,这在当时的农村里,算得上是“超级花边大新闻”,一向对待母亲很好的父亲几乎晚节不保,孩子们对父亲和后母的意见也相当大,最后还气走了后母,多年后孩子们长大了,带父亲去找后母,两个人抱头痛哭。

 

但梁鸿因此更懂得爱是多艰难,懂得加倍去珍惜。


今天的她,拥有一个世俗意义非常圆满的家庭——丈夫是体制高干,儿子是天才学霸,自己也有话语权。

 

四代作家,但他们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乡土文化书写者,创作灵魂从乡村中来,但作品却在城市中广泛流传。

 

他们因为写作,从农村走到了城市,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不管开头多苦难,他们的后来,都还是蛮好的。



而这些人物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余华,因为他很敢,他对命运有一种,不在乎。

 

余华出生在浙江杭州,后由于父亲工作调动,举家搬迁到了海盐县。


在他的印象中,这里是“我的记忆是从‘连一辆自行车都看不到’的海盐开始的,我想起了石板铺成的大街,一条比胡同还要窄的大街,两旁是木头的电线杆,里面发出嗡嗡的声响”的地方。


 

余华的父亲是医生,他们家对面就是太平间,余华的童年是在医院度过的。

 

余华一家住在医院的宿舍楼,街对面就是太平间,这使得他的童年,天生有一种荒谬感。

 

“有时候,我和哥哥会溜进手术室,看见父亲戴着透明手套,手从病人肚子上划开的口子伸进去,扒拉着里面的肠子和器官......”

 

那时候的余华喜欢一个人躺在太平间,太平间的床是用水泥砌成的,躺在上面非常凉快。


 

多年后,他读到海涅的诗“死亡是凉爽的夜晚”时,忽然被击中:海涅写下的,就是我童年时在太平间睡觉的感受。


当了五年牙医,在观看了数以万计的张开的嘴巴之后,余华感到有些厌倦了,他曾经在作品中写道:我知道世界上什么地方最没有风景,就是嘴巴里。

 

是的,在走上写作之路之前,余华做了五年的牙医,拔了上万颗牙。


 

他说自己每天要拔八个小时的牙,但文化馆的人却每天都在街上溜达,非常清闲,余华很羡慕这些人,励志要进文化馆。

 

刚开始写作的几年,余华四处碰壁,他父亲只要听到邮递员把信扔进围墙,“啪嗒”的一声,就知道退稿信又来了。但是,“我心态很好,这家不行,我就往比它低一点的杂志去投呗。”

 

终于,在1983年11月的一个下午,接到了一通来自北京的长途电话。

 

一家文学杂志社准备出版他的小说,但却因为小说的结尾不够光明想让他进京去修改。

 

很少有作家喜欢改稿,但余华满口答应:“只要给我发表,我从头到尾给你光明



谁能想到,那么没原则、没有满嘴文学理想抱负的余华,最终被文学史永远记住呢?


让那些怀才不遇、时刻觉得自己是李白转世的文学青年们头大。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一直在试图对比过去与现在,感叹“消失的故乡”让人非常遗憾。 


作家其实是沉重的职业,因为我们太喜欢洞悉,而所有的洞悉,最后都带来悲观。

但好消息是,我们也认识到命运是如此吊诡,你永远不知道打败你和成全你的,到底是哪件缘起,于是,你不妨松弛一点。

比如,现在的父母总逼着孩子读书,但余华成为作家,恰恰是因为“阅读匮乏”。

 
电影里,他讲到看小说的经历,那是一个“文学消失”的时代,很多小说都是手抄版,等传到他手中的时候,已经没有开头,没有结尾,只剩中间部分。
 
但正是因为小说的残缺,让余华常常有强烈的创作冲动,一本小说,他往往会写出几个结尾,这就是他最终成为作家的缘起。
 
命运从不按理出牌。


片名《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也是源自余华儿时游泳的经历。

他讲到儿时生活在浙江海盐,那时候,他和小伙伴们经常去海里游泳,海盐的海水是黄色的。但在学校上课时,课本里说海水是蓝色的,他经常想:为什么我都看不到蓝色呢?

有一天,他游了很长一段距离,一边游一边想着:我要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我们的一生其实就像游泳,你被迫下海,而且,你绝对不会知道,有什么漩涡暗涌在等着你。你可能粗浅计算过前行的方向,但没用,因为海洋太大了,海风变化太快了,大部分的计划,都是徒劳的。
 
而且,说句悲观的话,海水能不能变蓝不重要,因为即使海水变蓝,我们收获的可能也依然只是苦涩——越过山丘,一定有人等待吗?

但重要的,是我们要坚信“只要一直游,一直游,海水就可以变蓝”。

盲信,不带思索的那种。

如果没有这种信念,所有的努力,才会失去方向,与具体的所有事物无关,是心灵的暗夜来临,就像水手失去灯塔。

最后,海水变蓝是否重要,只取决于你怎么定义大海啊。

你的命运一定是好的。
微信订阅号总是莫名其妙改版
为了避免我们一不小心 错过彼此
大家记得把“伊姐看电影”设置为星标关注 
只需要五秒钟哦~~
先点击任意一篇文章标题下的蓝色字“伊姐看电影”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