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分收官,它凭什么封神?

八卦 作者:每经影视 2022-08-23 23:17:50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自然类纪录片总是听上去很枯燥,想入坑是一件挺难的事。


但就在上个月,B站横空出世了这样一部纪录片。


有人说它的制作水准堪比BBC,有人想把它的每一帧画面都做成壁纸。



短短4集内容,就骗走了不少观众今年的眼泪额度,还在豆瓣拿下了9.3的高分。


它就是《众神之地》



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不到60人的制作团队,花费了上千个日夜,一路上日晒雨淋,甚至还有生命危险。


他们最终跨越了中国四角的不同生态,记录下华夏文明四种“神兽”——雪山使者野牦牛、海上精灵白海豚、雨林霸主亚洲象,以及森林之王东北虎。


在摄影师的镜头下,一个个动物族群的真实面目得以浮现。




他们拍出万物之灵



从2017年底,导演曾海若就开始构思这部片的拍摄。


拍摄的三年,正好是疫情爆发以来的三年,拍拍停停,磕磕绊绊。每一次开机,都视为一次与自然沟通的努力。


但就是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摄制组的拍摄却横跨了中国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角,拍下了不同的地貌。


西藏的高原雪山,美得宛如仙境,好似误入了《西游记》里的天庭。


中国西北的高原地貌


东北的针叶林,被皑皑大雪覆盖,像一幅古代文人勾勒的水墨画。


苍茫的东北林海雪原


不同于BBC的是,《众神之地》拍的是独属于中国本土的人文,画面极具东方审美特色。


每一集,都有一种野生动物作主角。


导演选择这四个动物,是因为它们与传统文化关系很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特殊地位,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关联度很高。


它们与人类共存了几千年,在古老的传说里,都被赋予过“神”的色彩。


在傣族的创世传说中,神象代表着土地的平衡,它用鼻子顶着天,用脚镇住地,才让天地太平。



野牦牛,传说是山神的仆人。


藏族先民们刚登陆高原的时候,无法立足。于是山神就把野牦牛分成了两派。


一部分留在山上,卧冰踏雪,保持着远古以来的生活习惯;另一部分则下山,帮人类驮重物,贡献自己的毛和奶。


向山里走去的牦牛,犹如消失的神迹


白海豚,在闽南到广东沿海地区,被认为是妈祖的化身。


清代以来,当地人还将它们称作卢亭。相传,这是一种半鱼半人的远古族群。



东北虎,在萨满教跳神时,会被看作“虎神”进行祈福。


大兴安岭的挖参人,则叫它“山神爷老把头”。老虎称为山神爷,是受敬奉的。


不怒自威的东北虎


它们被看作神,不是没来由的。只要静下心看下来几集,便能等到其神性的显现。


在白海豚一集的开篇,便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香港大澳的渔民老虎哥,每天凌晨四点,都要和哥哥一起出海捕鱼。


不少渔民,会把白海豚唤为“白忌”,意思是很忌讳见到它们。


原因是白海豚会抢渔民的胜利成果,是偷鱼贼。有时一收网,发现不但鱼没了,连网都被白海豚咬破了。


不少渔民对白海豚毫无好感,甚至想它们绝种


但后来一次出海,看到的一幕,却触动了老虎哥的心。


有次他看到海面上有一只死了的白海豚,很小的一只。很奇怪的是,有一条大的海豚,一直转着圈圈围着它。


原来它的动作,是想叫醒那只小海豚。它会伴着自己夭折的孩子很久,超过一个星期。



舐犊情深,万物有灵。它们的情感,或许不比人类更少。




领地,归人还是动物



导演曾海若拍摄《众神之地》的念头,是源于他在云南时听说,勐海县有十几头大象与当地人冲突严重。


这是一群迷途的亚洲象,从保护区出走,一路向外迁徙。


后来,人类建造的水电大坝和高速公路拦住了它们的去路,它们和家族其他象群彻底失去了联系。



在这个象群中,最年长的公象叫国王。


国王最大的儿子,名叫老四。


这一路上,操心的老国王,一直教育着老四学习和人类相处。


老四擅自离队,电缆被调皮地撕扯破坏、当成玩具缠绕在身上。为了给它一个教训,老国王一夜都没有去帮助被电缆缠住的老四。



家族里第三年长的公象,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它名叫老三,它最喜欢在人类的活动区转悠,被称作“车匪路霸”。


在甘蔗成熟的季节,它一只象逼停了三十多辆甘蔗运输车,就为了吃那上面的甘蔗。



一次为了争夺交配权,老三和国王打了起来,最终失败。


气急败坏的老三直接跨入了城市街道,于是一剂麻醉枪把它送入了铁笼。


当动物和人类的领地发生了冲突,到底该如何分配?


这样的困境,比起亚洲象,在牦牛身上的体现更为激烈。


藏族的牧民们,靠着豢养家牦牛获得收入。然而家养的牦牛群,总是会被寻求交配的野牦牛惦记上。


有一天,牧民智达的家里就闯入了一位不速之客。它叫昆仑。



昆仑健硕的肌肉和发达的骨骼,让它在家牦牛群里获得了极高的地位。


它想替代牧民成为山大王,把牦牛群重新引回大自然。


在牛群里,它总能轻而易举地“抢亲”,获得最高交配权。不久之后,整个牦牛群中孕下了不少混血的小牛崽,血液里也流淌着野性的基因。


到了下一个卖牛季,牧民智达试图将一只混血小牦牛装车。没想到它拼死挣扎,拒绝被运走。



而这时,远处的昆仑听到了小牛猛烈的撞击声。它慢慢走近牛群,试图拯救小牛。


但就在距离小牛只有上百米时,昆仑退却了。或许是不愿和人类发生冲突,它最终还是没有上前阻挠。


它停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后代,眼神里写满了哀伤。


昆仑留给牦牛群的眼神


而车里的混血小牛,性子太烈,已经挣扎着死掉了。


野牦牛或许是这片荒野里最不屈的灵魂,但在人类面前,它们也有着妥协之道。




人与自然的未来



片名“众神之地”,在导演的理解中,所指的就是自然。


“众神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沟通。动物身上的神性和人有关,因为是人曾经把它们当作神,当作图腾。”


“观察这些动物,其实是看待人类当下的一面镜子。”


如今人类活动,无可避免地影响了动物的生存。


采伐、打猎、占领土地,使得东北虎种群数量在近100年内骤降;野牦牛的领地被牧区占领;亚洲象逐渐从黄河流域退却到西双版纳;白海豚的数量也因人类活动受到很大影响。



但《众神之地》既不是批判人类活动,也不是简单地呼吁人类去保护动物。“我们想要解决矛盾,和野生动物、和自然共处,就得了解它们,要知道它们是谁、在想什么、在干什么。”


于是我们在纪录片里,看到了试图了解,并帮助野生动物生存的人们。


比如第一集里,有一只失散于野牦牛群的小牦牛。


巡护员为了拯救它的生命,每天帮牧民捡牛粪,到冰冷的河里打水换鲜奶,还筹款给它买盒装牛奶,让它安然度过一个冬天。



又比如,在走散的亚洲象面前,人类或许无法强迫诱导他们重返家园,但可以尽量不打扰他们的内部生态,在一旁默默保护。


曾经,中俄美三国专家联合调查,认为中国境内已无可繁殖的东北虎种群。


然而,经过长期监测和保护区持续生态优化,到了2022年,国家公园腹地的珲春市已经重现了“诸山皆有虎”的历史风貌。



其实创作者们的意图,已经蕴含在《众神之地》这个片名里。


为什么将它们叫作神?是为了唤醒人类对生命的敬畏,重新修复与自然沟通的能力。


远古时代,人类的力量不够强大,于是把庞大的野生动物们敬为神灵;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科技、经济的发展,人类开始对自然祛魅,它们的一切似乎都能为人类所用。如今,这部片子又重新赋予其神秘的魅力,找回曾经的敬畏之心。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存留于世间的神迹。


就像导演曾海若所说:“如果你真的觉得它们具有神性,你就会保持敬畏,尊重它的领地,尊重它的生活方式。”


参考资料:

[1] 导演曾海若自述——众神与众人

[2] 弹幕刷“恭喜发现宝藏”的纪录片,如何把动物拍成了“众神”——中国青年报

[3] 一群中国人冒死拍摄3年,9.3分它值得!——一条

作者  |  小野

编辑  |  沧希

运营  |  米油茶

每经影视获邀,已强势入驻网易号、搜狐账号、头条号、企鹅号、百家号、一点号等平台

|每经影视  meijingyingshi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