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化的梨,是南方小土豆的兴奋剂!

时尚 作者:时尚COSMO 2024-01-03 16:53:27

尔滨,你让我觉得温暖又陌生。

哈尔滨,这个零下三十度的地方,火了。
仿佛一夜之间,无数人前仆后继的争相而至,实则它火的早有预兆。它就像一个蓄势待发的老大哥,早已准备好了一切就差一场互联网的东风。现在,风起了。
这阵流行的风里,哈尔滨是亲切的、包容的、温暖的。

冰雪大世界已经多日呈门票售罄的状态。

在平均身高180的哈尔滨,人们见惯了飒爽的妹子和唱着“北方的狼族”的汉子。突然出现了一群穿着白色羽绒服、头戴毛绒帽子,说话轻声细语,平均身高160的南方姑娘。试问谁遇到了,不得稀罕稀罕?


平时彪悍的出租车大哥会秒变夹子怪,轻声细语的“哄着”,生怕吓跑了她们。卖烤肠的大姨也会乐呵呵的说一句:“公主请吃!”。早市上卖豆腐脑的婶子,还特意准备了一碗白糖,虽然不理解但是尊重每个小土豆的口味。
最夸张的饮食变革,当属冻梨。原本用脸盆上、冷水浸的冻梨,居然被切开精致摆盘了。冻梨大概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还能这么亮相。

冻梨配桂花酱,
是每一位东北人看到都惊讶的程度。


这个外观看起来黢黑的、仿佛已经变质的、冰的让人牙疼的“水果”,从朴实无华的冻货变成了南方小土豆们的餐后最佳甜品。互联网上还出现了#南方人第一只冻梨#的话题,小土豆们新奇的分享自己的感知。
但美味冻梨的背后,是物质匮乏的时代背景下东北人仅能吃到的水果;是他们在寒冷严峻的环境中,为自己找到为数不多的选择。

南方人对冻梨的可能性,有自己的解读。

所以在每年冬天,冻梨成了东北人们的限定单品和万能解药。无论你是病了、馋了、还是在地暖充足的房间里热了,吃上一颗黢黑中透着紫色的冻梨,人就好了身上就痛快了。
是的,小时候的冻梨也没有奢侈到让你随便炫的程度,吃之前多少要找点由头。
这时候大人就会从冰天雪地的天然冰箱里端出一盆冻梨,缓缓地走过来,再把挑好的一个个晶亮漆黑的冻梨放进水里。老少三代围坐在一起,耐心地等待它们起霜、浮起透明的冰壳,最后轻轻敲碎,将锁了一秋天的甘甜吸入口腔。


心急的小孩子会吸到天然水果冰沙,牙口不好的老人可以再等等,再等等就可以喝到沁凉的果汁。喝上一口,任督二脉都被打通了。满脑子就剩下一个词“清爽”!
如今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塑料温室大棚、快速完善的物流体系,让哈尔滨人民的冬天不必再贮藏冬菜、水果。于是,他们开始变着花样的招待远方的来客。
冻沙果、冻柿子、冻黄桃、冻香蕉的身影,充斥在街边两侧。

在东北,万物皆可冻。

如果说哈尔滨人心中大白菜的花语是“凛冬将至”,那么冻货的花语就是“接地气版哈根达斯”。他们介绍起来很简单:“今年秋天刚下来的,我用爬犁拉回来的,孩儿你就吃吧。”
没有高贵的出身、没有动人的故事,但足够实在、所见即所得。
就像东北人一样。他们豪爽、说话大嗓门,爱打扮却又不怎么打扮。风趣幽默,自带喜剧人和社交天赋。热情好客,出门都是朋友,把情义看得比命都重。


有人说去哈尔滨旅行最大的不适就是东北人毫无服务意识,服务业相比北上广落后太多。那里的餐厅不会在上菜前给你端上热毛巾,市场上也没有给鱼切片的服务。但只要你在摊位前停留、驻足一瞬,热情的商贩能让你免费品尝一整个冻梨。
他们会把你当孩子宠,生怕你没在“家”待舒服。
据说为了迎接这次旅行热潮,本地人还会自发地在家洗澡,少去澡堂子;早市的含“哈”量也降低了不少,为了多让外地人体验。中央大街上新建了取暖棚,专为小土豆们回温;医院开通了全国医保,生怕谁在打“出溜滑”的时候,就医不便。

哈尔滨像是讨好型人格大哥,
为了南方小土豆弄出了人造月亮、路边暖房,
冻梨摆盘、飞马踏冰、热气球,
江上气垫船还有鄂伦春族。

东北人,好像看谁都像自家孩子,总是夸着、宠着、保护着。
你说你不买,想端起一盆冻梨合个照行不行?当然行!大叔会主动把一盆冻梨垫上毛巾塞到你手里。

“不买没事,自个儿拍行不行啊,不方便用不用我给你拍?”
“尝一个吧老妹,不要钱!”
“味儿可甜了,拿着吧拿着吧。”
……


多少年来,这样热情的基因早已流淌在东北人的血液里,构筑了他们独有的社会体系,早已超越了社交本身的含义。那是一种在贫瘠时光里磨练出来的蓬勃的生命力。
哈尔滨的风,必然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消失。但哈尔滨人的热情,值得每个来过这里的人回味。

图片来源:IC Photo / 视觉中国 / 小红书 / 网络


推荐阅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