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头牛的眼神,可能胜过很多影帝

八卦 作者:虹膜 2022-07-15 20:40:00


阿醒


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也是信息孤岛的时代。


快消息与短视频汇成了汪洋,把我们想要知道或理应知道的内容隔绝成几乎无法抵达的数字孤岛。而在真实的世界里,远方有国家在遭受战乱,有百姓在流离失所,有人被枪杀,有人被侵犯,有地貌在更变,有动物在消失……



疫情的存在,让我们跟运转中的世界变得更加遥远,跟正在书写的当代史产生了实质的隔阂。


在这样的境况中,仍然有少数的东西,锐利地刺穿了重重迷雾,在我们和真实的世界之间建立起一扇窗口,一条纽带。


若干沉淀和开阔姿态兼具的纪录片,就起到了仿佛当代历史记录的作用。比如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跟踪三个阅读障碍孩子的生存困境和成长变化,兼反思现下教育模式。


《我不是笨小孩》


还有获得今年奥斯卡提名的《以火书写》,让世界观众看到了印度有一群了不起的女性新闻从业者,不惧种姓与性别歧视,抗击陈旧思想和腐败现实,让远在千里的我们也得到强烈的鼓舞。


《以火书写》


在国内也出现了这样的纪录片作品,这周一在B站独家上线了自然人文纪录片《众神之地》。


这是国内少有的大制作自然纪录片,将视角对准中国自然地貌和这片土地上的珍稀濒危动物,探寻人、动物、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在这部只有四集的纪录片中,导演曾海若带领我们,由南至北,从西向东,攀高原,临海洋,过雨林,入森林,依次观照了四种充盈着神性的野生动物野牦牛、中华白海豚、亚洲象、东北虎,更随它们进入到由各种生物构成的自然栖居环境,乃至牵系民生的人文生态。


第一集野牦牛的故事,曾海若回到了他之前高口碑纪录片《第三极》的拍摄地青藏高原。


野牦牛不是第一次成为纪录片的拍摄素材,不过按照通常的理解角度,它们总是被当作藏地生活与藏民视野的某种背景,或道具——它们是因为人而存在的。



本片的视角「反客为主」,在人与动物共生的美妙关系里,找到了一个意味更加深长的切入点。


开篇的《山海经·北山经》,一句「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迅速把镜头的纵深距离拓向远古,使这食物链顶端的旗舰物种,重拾传说中的神异色彩。


又一则藏族传说,把第一头野牦牛带到了阳光初照的冈仁波齐,这「山神的家畜」,背脊便是山褶,动物成为地理的缩影。



而山神为了帮助先民,差遣一半野牦牛下山鼎力相助,另一半留守山上,卧冰踏雪,成为「荒原上最后一批不屈的灵魂」。神性的一面应对人性需索,在平凡中隐伏崇高,另一面则以象征形式,成为民族的图腾与印记。就像《格萨尔王》所示,野牦牛就等于「吉祥」。


以上,就是《众神之地》之所以命名的由来。


接下来镜头急转直下,进入当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动物身上的神性,换言之就是它作为自然讯息的图腾价值,在迅速消退,甚至被淡忘、被质疑……直到慢慢被封存到边缘的视角。


然而藏区的许多人还保留着古朴厚重的信仰,他们的生活方式,令人的本身可以更接近性灵、自然。于是,文部寺僧人格列会去重制金黄野牦牛面具,在绰珠巴盛会上再现这佛法的保护神,而牧民江才会在女儿的百日纪念上,放生金贵的金丝野牦牛后代。



反过来,野牦牛昆仑会尝试靠近野牛沟的牧人智达与牛群,出生第二天就与母亲分离的小牛会把藏北羌塘无人区的巡护员视为亲人。


但现实中也有无法避免的残酷,它是社会规则的一部分。牧人总要面临生杀抉择,智达每每要背着吉他走入大山,唱起藏族民歌《动物哀歌》,宽慰自我。而巡护员东拼西凑地,也要为小牛攒够足以过冬的牛奶,哪怕夏季到来,就是离别。



人与畜之间的互动和羁绊,有人性与神性的交互,更有人与天地性灵的融合。


从「前世今生」的交代,到生存现状的观望,再到相互救助的展开,《众神之地》就用这绝美的镜头,渐次呈现出动物,动物栖居的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


下周放出的第二集中华白海豚,一样遵循这细腻、动人的叙述逻辑。镜头去到两广与香港沿海地区,探视鲜少探测数据支撑的「陌生」动物中华白海豚,以及周遭人对它们的态度更迭。这是本片唯一一集聚焦海洋动物,视觉上必然有迥异于陆地生态的视角。鉴于第一集的高水准,观众自然有理由对后续寄予厚望。



在本文开头,我们把达到特定标准的纪录片视为当代史的一部分。就像本片,通过呈现若干平素难以得见,无从了解的动物之生态,去帮助我们在茫茫然的后真相时代中,摆脱无意义的海量碎片信息侵袭,去打捞、固定那些真正值得铭记和讨论的「真实」。


在看《众神之地》之前,人们或许从概念上已经事先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动物面临濒危,并能娴熟地报出熊猫、金丝猴或朱鹮的名字。但事情的全貌究竟如何?失去这一种或那一种动物,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存在什么区别?


继续问下去,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总体对此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而由一鳞半爪的认知所构成的错误印象,可能还会误导、推迟公众形成原本迫在眉睫的社会共识。



《众神之地》作为一部纪录片,就彻底刷新了我们对野生动物的认知,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类保护动物」这样一种传统关系模式。


它的出现并非为了提供一种绝对的、终极的答案,它所包含的许多灵光一现的诗意片段,比如老野牦牛与摄影机的对视,比如各种动物「允许」摄影机摄入它们生活的抉择,让观众在某些瞬间仿佛窥到了蜿蜒千年的历史断章。


曾海若说,了解这些动物,是为了不用再去了解,不用再去刻意关怀,而是知晓它们是神造的生灵,保持距离,敬畏自然,如此便可。



作为纪录片创作者,他的宗旨是记录世界,而作为观众,我们通过他的镜头了解世界。到这一步,彼此的任务就完成了吗?并非如此,观察和了解世界,不过是第一步而已。让更多人行动起来改变世界,这才是纪录片最了不起的社会价值。


创作《众神之地》,让观众见证野牦牛和中华白海豚的最真实的生存境遇,这就是最有效的对珍视自然,善待动物的呼吁。



这个时代,年轻人对于纪录片的需求和认知在改变,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享受的物质条件较为优越,求知欲更强,行动力也更强。他们通过纪录片了解远方的故事,但不仅仅停留在观察和呼吁的阶段。


如果你仔细观察B站《众神之地》的内容页面,会发现视频下方其实有一个公益捐款链接。这个是由B站公益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发起的濒危物种保护行动,对林氏细鲫、鼷鹿、雷山髭蟾、荷叶铁线蕨四个濒危物种开展保护工作,目前已经有超过4万的捐款。


也许有些人不会注意到这个小入口,但这为一些人提供了一个参与的方式。你是观察者和守护者,可以给出一点微小的助力。每个人从纪录片的观众,都有可能变成自然和生态保护事业的行动者,一点一点真正改变这个大世界。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阅读原文的链接了解:



所以,其实不是纪录片在改变世界,归根结底是靠一个个观众,把内心感受到的触动,转变为行动,并用行动影响到身边的更多个体。


所谓「记录即有光」,那道光照到我们每个人身上,每个人再把光折射出去,投向真实的大地,世界才变得更明亮。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想学《寄生虫》,可惜功败垂成!

《神探大战》最大优点是,这次没有杜琪峰

即便是是枝裕和,扑街了也要批评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