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缺失父爱的女儿,一生都在寻找“好父亲”?

八卦 作者:张德芬空间 2022-06-27 20:07:38

作者:木棉
首发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婚内出轨,

我迷恋的“好父亲”成了“坏男人”

前不久,公众号后台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言辞恳切、句句戳心:

午夜梦回,一身虚汗未干,我从床上爬起来写这封信。3个月前,我失恋了,不?准确来讲,是跟婚外那个他切断了联系。

他大我10岁,是我工作中遇到的一个项目合伙人,有家,有娃。在人生的至暗时刻,是他点亮了我的生活,我崇拜他、信任他,坦然享受他对我的各种好。

每年生日,他都会送上一束吉梗或是白玫瑰;知道我喜欢看书,他会偷偷帮我办理好几家书店的VIP;生理期疼痛,他会上网搜罗一堆暖宝宝寄给我。

最让我感动的,是疫情期间我生了一场大病,他放下工作,连夜坐飞机来看我。

大病初愈后,我想了很多,感觉生命脆弱、人生无常,主动提出想和他一起生活,关键时刻他退缩了。我非常痛苦,不想再为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消耗自己,痛定思痛后主动退出了关系。

我明白自己想要的不是偷偷摸摸的爱,而是天长地久、缱绻厮守,所以即便深夜蒙在被子里哭得撕心裂肺,我也一遍遍告诉自己:长痛不如短痛,自断前路才是正途。

在他之前,我也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外恋。对方是我单位的领导,暂且称呼他L。L大我8岁,气质儒雅、才华出众,在工作上给过我诸多提携和帮助。

我喜欢和L一起探讨文学、古诗词,更喜欢他身上淡淡的烟草味道。情浓时,L也会嘘寒问暖、情书不断,替我洗手煮羹汤、唤我“傻丫头”。但这段关系只维持了三个月,因为顶不住各方压力,L提出分手,随即转岗去了外地。

回想这两段情感,我发现自己很容易对比自己年长的男人动心。

在他们身上,我仿佛总能看到“好父亲”的影子,在和他们的关系中,我可以放下戒备,安心地做一个小女孩,享受被呵护、被疼惜、被照顾。

而这些体验在老公身上,甚至在父亲那里,我从未得到过。

我出生在一个多子女家庭,家境贫寒,父亲脾气暴躁,是个粗人,常年在外打工。在我3岁那年,父亲因一场车祸去世,此后,我对父亲唯一的印象就是那辆永久牌自行车。

我知道自己犯糊涂,也明白那些男人爱自己胜于爱我,但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会在这种见不得光的关系中兜兜转转、虚度人生。

这是一封很长的信,其中有她的纠结、痛苦、迷茫与无助,也透露出她的匮乏与需求。更是比较普遍地反映出了一个缺乏父爱的女人,在婚姻中遇到的难题。


父爱缺失与情感代偿

作为女性,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第一个生命角色都曾是“女儿”。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就需要从父亲温柔的眼神、深情的呼唤、有力的臂弯、坚持的位置中去确认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爱的。

依据荣格的理论,每个女性内在都有一个阳性灵魂(阿尼姆斯),在女性成长过程中,父亲这一角色之所以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因为他是女儿内在第一个阿尼姆斯意向,而父亲职能的实现与意向的建立,会影响女儿一生的亲密关系。

据相关研究调查结果显示:63%的女孩,因为童年得到过父亲的关爱与呵护,长大后遇到挫折时心理自愈能力更强;69%的女孩,认为自己的自信心更多来自父亲的赞扬和鼓励。

遗憾的是,父亲的关爱与呵护、赞扬和鼓励,对于一部分女孩而言却是求而不得的“奢侈品”,因为在她们成长过程中,“父亲”常常只是一个称呼而已。

当她们还是一个小女孩时,从不曾被父亲“举高高”,从没有体验过那种“大手牵小手”的温暖与力量、也不曾勾着父亲的脖子放肆地胡闹、揪着父亲的胡须任性地撒娇、从没有在父亲的眼神中确认过自己的“美”与“好”……

她们在成长早期,对父亲的“依恋”需求并没有得到及时、充分、恰当的回应,所以无法内化一个“好父亲”的形象。

在成年后,哪怕为人妻、为人母,甚至终其一生,她们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巨大的“空洞”,需要更多来自男性的爱去填补,因为她们对父爱始终有一种“执念”。

在现实生活中,这类女性通常会将自己“理想型父亲”的期待投注到异性身上,通过“过度理想化”去“创造”一个“好父亲”,爱她入心、疼她入骨。

她们容易被那些身上具备某些“父性”特征(宽厚仁爱、温柔妥帖、刚毅果敢、理解包容等)的男性所吸引,借由一段又一段亲密关系寻求情感代偿。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女读者,正因为年幼时父亲的缺席,她内在的小女孩从来没有被父亲看见、温柔呵护过,就像一朵花从不曾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所以内心越匮乏就会越渴望,正是这份“求而不得”的渴望让她一次次迷失自己。


重塑自我,
才能挣脱父爱缺席的桎梏
我办公桌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放着一本书——《向前一步》,这是一本女性励志的经典书籍,作者是全球最成功的女性之一,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

闲暇,和一个男性友人讨论这本书,他义正言辞地说道:“这本书不适合中国女性读者,因为在中国男女永远不可能真正平等。”我一听,心中愤愤不平,但似乎又被卡住了喉咙,难以申辩。

事后,我通过觉察发现自己之所以被“困住”,和我个人的成长经历相关,更是被长期“驯化”的结果。

我不禁感慨,在21世纪的今天,即便女性觉醒早已不是问题,但总难免会受到集体潜意识的影响,也难免被内在受伤的小女孩所控制。

那些父爱缺失的女性,因为在早年成长过程中,没有被父亲“视若珍宝”、没有真正享受过父亲的疼爱与呵护,所以她们内在的小女孩始终是自卑、恐惧、脆弱、没有安全感的,因为那个小小的“她”从来没有真正长大过。

作为女性,如何让自己内心变得强大,最大限度挣脱“父爱缺席”的桎梏,让自己活得开怀、洒脱一点,我们可以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行动起来:

①哀悼过往

对于那个童年缺席的父亲,无论你内心有多么恨他、怨他,都充分地去宣泄、去表达。

你可以尝试给他写一封书信,告诉他你的任何所思所想,让情绪流淌、让泪水滑落,不要停顿、不要思考与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你或许会想起许多伤心的往事,再一次感受到那种无助、无力、无所依靠、甚至绝望的感觉,不要担心、不要害怕。

你可以为自己提前准备一杯热茶,或一个温暖的毛绒抱枕,让自己在情绪失控时得到一些安抚和照顾。

②学会自我觉察

由于父爱的缺失,女性会不自觉将这部分需求投射到恋人或伴侣身上,期待通过亲密关系去弥补童年的缺憾。

而这种企图从另外一个男性身上重获父爱的愿望注定不可能实现,因为没有男人能够满足你对一个“理想型父亲”的渴望。

所以,你要在亲密关系中学会自我觉察,看看哪部分是自己内在小女孩对“好父亲”的需求(比如:被疼惜照顾、被包容理解、被时时关注、被无条件宠爱等),而哪部分又是你对一个男性的需求(比如:情绪稳定、能承担、体贴照顾等)。

③寻求新的客体关系

在关系中的缺憾,或许只能在关系中去部分满足。如果你正当年轻,可以多接触异性、多谈谈恋爱。

倘若你足够幸运,能遇到一两个非常好的男老师,或者治愈系的恋人(伴侣),缺爱的心就能在关系中得到养分。

如果你没有那么幸运,也可以主动为自己制造机会去弥补。

你可以找一个男性咨询师,做一段长程的动力性取向咨询,借由生命中另外一段特殊的“亲密关系”去充分看见自己、疗愈自己。

同为女性,我想对所有“缺失父爱”的女性说一句体己话——

生而为女,不是我们的过,而父爱缺席,更不是我们的错。

纵然童年时那个幼小的你不曾被父爱照亮过,但往后余生,请务必抛却“完美父亲”的幻想,学会自强自爱,为己而活!


*作者 :木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少儿咨询师,自媒体写作者,一枚终身学习的妈妈
*本文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超过2000篇原创亲子/两性/个人成长心理文章,7年陪伴,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张德芬空间】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